剑的历史,要先从美的传说讲起。相传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东南部有个强大的九黎部落,酋长叫尤。他为了与炎帝争夺黄河流域上一块肥沃的平原,大造刀戟弓和弩等各式兵器,并采来葛卢山之铜以铸剑。手持铜剑,指挥部落战败了炎帝族。故《管子》与《吕氏春秋》记载:"尤始造剑,采葛卢山之铜铸之。"
剑是短兵器,从出土原始铜剑看,它是匕首和矛的伸长和收窄。这种剑在远古时代的人类,不可能利用天然形成的石质原料敲打琢磨出来,至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没有发现过象剑一样的石器。有剑乡之誉的龙泉,1958年在牛门岗出土的石器有新石器时代的石爷、石坠、石簇、石纺轮等,却没有发现象剑的石器。
剑,出现在商代,西周(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青铜器时代。当时中国奴隶社会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生产力有了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造了青铜器,铸造了矛、戈、钺、镞、剑等兵器。《周礼》载:"桃氏为剑。"
古代"龙渊"剑
剑,大约创制于殷末周初之际,距今三千多年。早期的剑都很短。西周时两军交战,以车战为主, 远则弓箭对射,近则戈矛相接,用不上这样短小的剑,当时主要用来防身。春秋后期,吴越两国相继 崛起,争霸于南方。两国处于水网交错、丛林遍野的水乡,难于车战,步兵和水军遂成为吴越军队的 主要兵种,剑成了军队的常规武器。所以,吴越两国都特别重视剑的生产,其铸剑技术也远远超过中 原各国成为我国古代的"宝剑之乡"。
近代龙泉宝剑
清朝初期,道教兴起。自古来道士均以"七星剑"为作法仪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剑"作镇门 之宝。其时佛道并雄,又均崇尚武艺,因而佛道两教大大地促进了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一时间,佛徒、 道士和武侠要求铸剑增多,龙泉宝剑就自然得到发展。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丽水碧湖的铁匠高手沈庭璋迁到龙泉,在县城西街开设"沈广隆壬字号剑铺",向五子焕文、焕武、焕周、焕清和焕全悉心传授铸剑技艺,时称"铸剑之家沈氏文武周清全。" 现在在香港"万字剑山庄"还收藏有沈氏的三把名剑,其一,剑身一边刻有五爪金龙图,另一边刻"龙 泉宝剑"四字,并刻敕符,剑身两边中央有血槽,并嵌七星。剑格作虎头状,近柄处有一"壬"字,铜 鞘。其二,民国剑,铭"沈广隆制"及"古民生自置于龙泉民国卅七年",刃嵌七星,一边有脊,一边磨平,木柄,绿色鲨皮鞘。鞘为清代品。其三,民初龙泉宝剑,铭"沈广隆制"及"龙泉古剑",嵌七星、 剑格、剑首及鞘上桐箍皆精工镂刻,浮雕开花草图案,红木鞘及柄,刃质极佳。
现代龙泉宝剑
龙泉宝龙泉宝剑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600多年。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按其不同性能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硬剑(以刚利著称)、软剑(以柔韧著称)和传统武术剑。此外,还有云花剑、手杖剑、鱼肠剑、鸳鸯剑等29个品种,近百种款式。
龙泉宝剑全靠手工磨光,龙泉县境内特产一种磨剑亮石,一把上好的宝剑,往往要在这亮石上磨数天,才能闪烁出道道寒光。一把龙泉宝剑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锻、铲、锉、刻、淬、磨等28道主要工序, 从而使它具有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和纹饰考究四大特色。再配上世界稀有的当地特产梨花木做剑鞘和剑柄,不必加漆而显古色古香,越用越亮,更令龙泉宝剑锦上添花、饮誉中外,成为既是人们练武健身的器具,又是别致的装饰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