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收藏投资 > 瓷器鉴定知识

钧瓷的菟丝纹与兔丝缕有何不同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一)、菟丝纹

    菟丝纹又名菟丝子纹,较早见于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钧瓷,亦宋初所烧,出钧台……土脉细,釉俱五色,有菟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民国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窑》一文中也有记载:钧窑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深厚浓润,有菟丝纹,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   

    对菟丝纹做出研究,并归结其风格式样者,莫如民国时的郭葆昌。在其《瓷器概说》中较详细地做了介绍。尝就钧瓷器,细为审察,其配制色釉法用调和不加研乳,颜料与釉汗未能十分溶合,经火仍现离合状态,致有纹,大如蚯蚓走泥纹,此为钧器所具……菟丝子纹亦为钧器所独有。因制红紫器,于青釉上加拓铜花汁烧成后,往往出现密点,如菟丝子状,若铜汁溶合釉内,则无是纹,此钧器制法不同之点也。

    从当代钧瓷研究成果看,菟丝纹实际上源于郭葆昌先生的定性。呈显著菟丝子状,类于蚯蚓走泥纹的一种。究其工艺特征,是因底釉厚重、性硬,长久放置`,裂纹隐存,后施面釉覆盖,烧成过程中,高温状态下,胎质釉质中气体聚积裂纹中,因面釉张力强韧,到达一定程度,裂纹中气体迂回蠕动,形成如此行纹现象。

    由此工艺特征形成的纹路,相类的除蚯蚓走泥纹外,还有蟹爪痕、龙涎纹、龟背纹、甘露纹、春沼纹、春藤纹等。究其名称大都类似于该名称事物的某些特征而已。

    至此可以确论:菟丝纹,又名菟丝子纹,类于蚯蚓走泥纹的一种,因其相象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寄生植物菟丝子特征而得名,其状如蔓藤曲折迂回,细劲连绵,别具自然情理。至少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虽无图片实物佐证,但现代钧瓷有其代表作品,润雅斋珍藏的一个挂盘就表现得十分鲜明。

    (二)兔丝缕 

    兔丝缕,又名兔丝纹,最早见于宋代。现代学者吕成龙先生在研究宋代钧瓷特征后指出:宋代钧窑制瓷工匠,利用氧化铜的呈色作用所创烧的绚丽多彩的窑变釉,为瓷器的高温色釉装饰开辟了新的境界。人们曾用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釉之美妙。据此,可以看出兔丝缕是宋钧釉的一种风格。

    关于兔丝纹的记载,可以在钧瓷学者晋佩章先生《钧窑史话》中找到,而这些记载恰于菟丝纹的记载出处是完全一致,也是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和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只不过将字换成了字。因为二者均没有展开叙述,故兔丝纹与菟丝纹之争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正是由于兔丝纹这个术语的存在,以致在当今钧瓷行业内,只知兔丝纹,而不知菟丝纹的大有人在。可是晋佩章先生在其引用的民国郭葆昌先生《瓷器概说》中的菟丝子纹时,却保持了一致。三段文论均引用于苗锡锦的《钧瓷志》和晋佩章的《钧窑史话》。前者成书于1998年,后者成书于1986年,二者的绝然矛盾,造成了菟丝纹与兔丝缕的混淆

    2003年成书的《追根求源话钧瓷》,在介绍菟丝缕时,显然倾向于《钧瓷志》的观点,但在具象其特征时,却是兔丝缕的理化特征。书中讲道:菟丝缕,因釉质、火温、气氛诸多因素巧妙撮合,在高温下二液分相而形成,因其呈现菟丝状,故名菟丝缕。因丝缕匀致,呈红色,又称之拉丝红。类似行纹的还有火狐衣、孔雀衣、云裳羽衣等。

    很显然,书中将字误作字,并不知晓菟丝子的具体形象特征,而风牛马不相及地混淆在一起了。经沟通,作者说的确是参考《钧瓷志》,造成了错误,借此向广大读者表示深深地谦意。

    《钧瓷志》讲:菟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兔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要么是菟丝纹一词是笔下失误,要么是不知晓菟丝子为何物。,臆测为毛丝状,近兔毛状,把二者混为一谈。

    究其兔丝缕的渊源,当推宋代。钧瓷学者龙山逸人认为,兔丝缕是借鉴宋代福建建窑的兔毫釉而来的。

    建窑的兔毫釉以盏最为著名。其特征为,青黑色底釉上呈现如兔毛一样的丝丝缕缕,有银灰色、也有金黄色、褐黄色。在茶道盛行的宋代,文人雅士常以兔毫釉盏为最佳选择之一。如蔡襄《茶录》所述:茶色白、宜墨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大概兔毫纹由此而来。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讲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其诗《送南屏谦师》中吟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此处的玉毫、兔毛,很显然是指类于建窑著名的兔毫釉的形象特征。

    此时兔毫釉之说很明显不是钧瓷,因为兔毫釉主色调呈青黑,而钧瓷要么是天青月白,要么是红霞初泛、紫如玫瑰,二者决不会用同一种术语。龙山逸人认为建窑的兔毫釉与考古学上界定的黑唐钧有着密切关系。黑唐钧 它以黑白为主色调,其间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白黑相间,且釉体斑纹随着烧成工艺的运行产生出流动感,呈针尖状、丝缕状、流星状、雨点状等,变化莫测,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同时,宋钧的汗漫、元钧的聚形、明钧的质丽、清钧的浸润都有可能出现兔丝缕,只不过,因稀有或保存不当没有流传下来而已。

    真正让兔丝缕兴盛起来的当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仿制钧瓷已经二十余载,终于成功烧制出一件胆瓶。它青翠玉润的基体上,呈显匀致的火红色毛状丝缕,飘飘洒洒柔润劲健,俗称拉丝鸡血红。经古陶瓷专家鉴定,认为近于宋代建窑的兔毫釉,又因玉翠青润上呈显红色丝缕状,别具风彩,便定名为兔丝缕,这样既区别了建窑的兔毫釉,又丰富了钧瓷的文化内涵,一举两得。

    还值得庆贺的是,当时有四件胆瓶,分呈绝妙的釉色,一位专家便感而咏之: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

    自此兔丝缕正式确立:兔丝缕,又名兔丝纹,钧窑的行纹一种,因其呈显丝缕状,如兔毛、故名之。鉴于建窑兔毫釉,源于黑唐钧,始载于明清著作,盛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近似的有火狐衣、牛毛纹、孔雀衣等。

    (三)菟丝纹与兔丝缕辩析 

    菟丝纹与兔丝缕两个概念经上面阐释后基本上可以清楚了二者的异同,二者同是钧瓷的迸片行纹中的一种,共同丰富着钧瓷文化,为审美创造了前提条件。但二者还存在着较大区别:

    (1)前者具象于植物菟丝子,曲折迂回,盘绕蜿蜒;后者具象于动物兔子的毛发,丝丝缕缕,如针似焰。

    (2)前者近于蚯蚓走泥纹之列,类似的蟹爪痕、龟背纹、龙涎纹、甘露纹、春沼纹、春藤纹、春笋纹等;后者鉴于兔毫釉、源于黑唐钧,形象于拉丝红,类于火狐衣、牛毛纹、孔雀衣、云裳羽衣等。

    (3)前者见著于明清学者所著的瓷器论述,后者有鉴于宋代兔毫之赞誉,显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4)前者工艺成因偏重于底釉厚重、性硬、久置,隐有裂纹,气体排放不力所致;后者工艺成因着重于釉质成分的熔合性能及火温、气氛的控制。

    (5)前者审美趋于委婉、优雅、典丽、隽永、舒缓、顽强;后者感悟倾向于挺秀,劲健、鲜明、昂扬、自信和激奋。

    (6)前者常见于瓷器平缓区域,如盘、托、洗类;后者多见于瓷器重立部位,如瓶、碗、钵等。

    (7)前者为钧窑所独具,后者相类者有建窑、景钧等窑口。

    总之,辩析二者,实际上是为了严肃钧瓷界的治学风气_,不能沿习明清文论的抄袭之举,不盲从古人之言,便是笔者的目的。    (编辑:木木)





上一篇三国两晋明南北朝重要窑场瓷器的特征

下一篇白瓷与骨瓷的区别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