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收藏投资 > 瓷器鉴定知识

断代|宋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器型比较(深度好文)!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断代|宋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器型比较(深度好文)!


\\

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河南博物院藏
高19.5、口径5.6、底径8.2厘米
1987年11月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附近窖藏坑出土。

 

1 概 说

宋代瓷器的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处于高峰位置,其中汝窑、官窑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南宋中期以后,龙泉窑受官窑影响,制作工艺迅速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从入贡瓷器到朝廷自建官窑,虽有一些枝枝岔岔,可是仍然潜伏着一根传承的主线,那就是越窑→官汝窑(清凉寺汝窑)→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窑(内窑)、郊坛下官窑,然后又波及到龙泉窑(龙泉青瓷的成熟时期)。

\\

北宋 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 台北故宫藏 

通过对宋代汝窑、官窑、龙泉窑官烧瓷器器型的研究,梳理出其中承传的规律和脉络,有助于研究三窑之间的影响和承传关系。同时对于了解宋代瓷器的功用,上层社会的审美风尚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某种器型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观念等。

\\

北宋 汝窑天青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2 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及其型制

20 世纪80 年代,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发现汝瓷遗存,经调查和发掘,认定该窑址就是北宋汝窑所在。北宋中期以后,汝瓷入贡,以小型器物居多。根据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六次考古发掘所出土的汝官瓷器型主要有:碗、盘、盂、钵、瓶、尊、炉、洗、碟、盖、盏托,及各类水仙盆、套盒等[1]。蛮子营窖藏出土的汝瓷造型有:碗、盘、盂、钵、笔洗、板沿洗、还有瓶罐等共40 余件。其造型讲究,瓷艺精良,釉色莹润,满釉支烧,开片密布,注重装饰。从这些产品的制作工艺及其胎、釉组合、均具有清凉寺窑址出土同类碎片的基本特征,显然系清凉寺窑所烧[1]。发掘情况表明,传世品中的器类除出戟尊尚未发现外,宝丰清凉寺窑中的汝御用瓷制造遗址中都有其器型出土。而窑址中出土的许多器物却又是传世品中所见不到的,例如套盒、荷花口平底盘、盏、钵、盂、罐、工艺品鸟首、龙形器、青釉狮子及仿青铜器中的方壶和圆壶[2]。关于南北官窑的论说,多是依据叶《坦斋笔衡》和顾文荐《负暄杂录》的记载,二书所记十分雷同,即指出:唐、宋有种窑场,其瓷器是供进内廷,一般臣民不能使用,包括越窑秘色、汝窑,以及政和间京师的“官窑”、南渡

 \

北宋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故宫博物院藏 

后“置窑于修内司”的“内窑”,郊坛下另有“新窑”。修内司窑的瓷片坑出土的遗物种类有鹅颈瓶、套瓶、穿带瓶、弦纹瓶、纸槌瓶、梅瓶、樽式炉、鬲式炉、鼎式炉、觚、尊、套盒、夹层碗、花盆、碗、盘、盏托、洗、碟、盆、钵、器盖、笔架等20 余种 ,郊坛窑的第③层和G1 的出土瓷器类型与老虎洞窑大多相同[3]。

\

宋 官窑青釉圆洗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窑址在浙江龙泉,是烧造青瓷的著名窑场,当地的瓷史可上溯到南朝。北宋时,受越窑、瓯窑影响,主要生产刻画花产品,入南宋,瓷业繁荣昌盛。南宋后期受官窑启发的薄胎厚釉器物最被推崇,胎色有白和黑两种。其中黑胎器物的面貌与官窑更接近,带开片,紫口铁足[4]。

\
\\

宋 汝窑青瓷圆洗 台北故宫藏

南宋后期,瓷器的品种十分丰富,有饮食器皿:碗、盘、碟、杯、钵、执壶等;实用瓷:罐、灯盏、渣斗、香熏等;文具:笔筒、笔架、笔洗等;陈设瓷:花瓶、人物等;供瓷:香炉、烛台、佛像等;娱乐用瓷:鸟食罐、象棋等;还有定烧瓷器:墓志等[5]。
此时期的龙泉青瓷造型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一是从传统造型中继承下来,加以推陈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盘、洗,如撇口小底碗、莲叶盘、莲瓣碗等,形式比以前更轻巧,制作较前进步;一种是仿古铜、古玉的形制,受官窑影响,与官窑产品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如觚式瓶、觯式瓶、琮式瓶、贯耳瓶、鬲炉、鼎炉、奁形炉等,都是作为高级陈设用瓷,以满足宫廷的需要;还有一种,是创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现了龙泉青瓷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凤耳瓶、鱼耳瓶、石榴瓶、龙虎瓶、大吉瓶、塔式瓶、贴花双鱼洗、双鱼盘、荷叶碗、莲蓬碗、桃式洗、琮式壶、内折口莲瓣钵、各式鸟食罐、莲瓣盖罐以及船形砚滴、

雄鸡香薰等,标志着南宋龙泉窑在造型方面,确已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5]。

\
图1 宋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器型比较
\
图2 宋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器型比较

3 器型比较

器物造型的产生既与彼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相关,也与文化活动、审美风尚有联系。研究瓷器的形制,对其演变过程、艺术特色、时代特征的认识有重要意义。汝窑、官窑、龙泉窑器型主要包括日用器、陈设器和礼器等。其中有许多相似器型,本文选取较为常见的六类器物,采用分型、式的做法归类分析。汝窑与官窑相同或相似的器型很多,其中典型的有:碗、三足盘、直口洗、弦纹三足炉、鹅颈瓶、梅瓶等。碗,郊坛官窑出土的B 型Ⅰ式碗(T17 ③ :83),造型特点是圈足矮而稍外撇,内底心微凹,斜弧腹,支烧。类似器物在清凉寺汝窑出土,2000 年汝窑中心区域出土的D 型碗(Y5 :36),造型特点是撇口曲腹,圈足外撇,满釉裹足。

三足盘,郊坛官窑出土的Ⅰ型1 式三足盘(T14 ②:118),造型特点烛圆唇敞口、直壁、弧角折向底部,有三个兽蹄形高足。汝窑中心区域出土的E 型三足盘(F2 :5),造型与之相似,唯壁至底为直角硬折,外壁有三周暗弦纹。

\
南宋官窑长颈瓶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洗,郊坛官窑出土的Ⅰ型1 式洗(T14 ② :46),造型特点是敞口圆唇、斜弧腹,内底大而平,外为大而矮的圈足,外撇,汝窑出土的B 型洗(Y3 :1),造型与之相似。此外郊坛官窑Ⅲ型洗(T14 ② :106)与汝窑A 型洗(C2 :554)造型也十分相似,均为直口、平底,大小也相仿。鹅颈瓶,郊坛官窑出土的Ⅰ型1 式鹅颈瓶(T1 ② :3),造型特点是小口翻沿,长颈,腹圆近乎球形,高圈足。汝窑出土鹅颈瓶(即小口细颈瓶)(T28 ③ :1),造型特点与前件相似,唯腹部更近乎球状,圈足。汝窑鹅颈瓶是鹅颈瓶的早期式样,以后演变为敞口、腹下垂的形式,称为玉壶春瓶。
汝窑与官窑中几种特征明显、比较典型的器物,在造型上是相似甚至相同,反映出汝窑对官窑的直接影响,除以上分析器物之外,两窑还有不少器物的造型有密切关系,从中可以分析出二窑之间的递变关系。龙泉窑与官窑也有许多相似器型,但是龙泉窑器型演变的步伐更大,同样的器物,很快会派生出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新器型来。鬲式炉,郊坛官窑出土鬲式炉分二式,一为扁腹,

\
图3 宋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器型比较

一为筒腹,其中Ⅱ型1 式(T14 ③ :162)为尖唇,宽折沿鼓肩,袋形裆。修内司官窑出土鬲式炉(H22:44),平口,短颈,扁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三足外侧有凸棱,灰黑胎,灰青釉,口径l4.8、腹径15.8、高11.5 厘米。龙泉相似的有咸淳四年1268 年吴奥墓出土鬲式炉,平口,短颈,扁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较前者内缩,肩部有一道出筋,三足外侧有凸棱。除此之外,龙泉窑在此基础上演变出菱花鬲式炉,自炉口至炉腹底部为6 组菱花瓣棱形状,形成凸凹圆润、起伏自然的整体菱花形制。樽式炉,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均烧造樽式炉,汝窑与官窑形制相似,直口,胎体较薄,外壁有凸起弦纹。而龙泉窑樽式炉在形制上与官窑一致,不同的是口沿,为宽平内折,口底上大下小。晚期亦有炉身贴印“福”、“寿”文字和牡丹的变化。

\ 
北宋 官窑粉青鬲式炉 台北故宫藏
\
 南宋官窑鬲式炉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
南宋官窑 鬲式炉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
南宋 龙泉窑鬲式炉 上海博物馆藏

簋式炉, 郊坛窑出土D 型Ⅱ 式簋式炉(T1 ③ :10),粉青色厚釉( 二次上釉),口径17、足径13.5、高10.5 厘米。敛口凹沿,束颈,鼓腹,大圈足外撇龙首形双环耳,腹上部有两周弦纹。龙泉窑的簋式炉与官窑相类,不同的是腹上部较官窑簋式炉小。另外四川遂宁窖藏器中有一件,最大的变化是夔龙形耳棱角分明,与前者圆润有较大差别。

\
南宋官窑 簋式炉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
宋 龙泉窑龙耳簋式炉 四川遂宁窖藏
\
图4 宋汝窑官窑与龙泉窑器型比较
\
宋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故宫博物院藏
\
南宋官窑 尊式炉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
南宋官窑 尊式炉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4 结 语

清凉寺入贡汝窑、官窑及龙泉仿官窑,主要器型有三类:生活器、陈设器及礼器。从考古发掘来看,汝窑主要以生活器与陈设器为主,兼有少量礼器。而修内司窑与郊坛窑礼器的比例大大增加,出现汝窑未见的器物。至于龙泉窑,其“贡瓷”受“禁廷制样须索”的要求,形制应与官窑产品一致。但龙泉窑毕竟是民窑,烧制方面不似官窑般严格,通过制瓷技术的创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造型。
比较汝窑与官窑产品,有众多造型完全相同或相类的,如鹅颈瓶、折肩瓶、盖碗、盘、带盖梅瓶、套盒、樽式炉、折沿洗、盏托三足盘等,仅在器物的大小上略有变化。官窑的不少器物与汝窑毫无二致,俨然出自一人之手。汝窑与官窑不少器物是使用范模制作而成,以达到“极其精致”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与宋代官作都有严格的尺寸和形制规范要求有关,特别烧造祭祀用器。龙泉青瓷从传统的“厚胎薄釉刻划花”突变到“薄胎厚釉”,实质是南宋官窑工艺的直接移植。如果说黑胎厚釉是对官窑的直接仿制,白胎厚釉则与黑胎厚釉同源而异流了,它并非对官窑的简单模仿,而是追求“神似”的再创造,成为龙泉青瓷的典型代表。如果说汝窑、官窑是完美成熟、中规中矩的成人,龙泉窑就是活泼可爱、十八变化的少女,继承了越窑的衣钵,接受了官窑的教诲,却头也不回地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青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一篇鉴别:宋元龙泉窑瓷出土和出水不同特征

下一篇鉴别明代青花的苏麻离青:再也不要看错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