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新闻 > 瓷器行业新闻

两艘沉船考古成果发布 实证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历史事实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瓷器网

  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相融合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中国以深潜技术为代表的深海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深海考古迅速起步,飞速发展。

  在今年3月揭晓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入选。

  相关专家表示,该遗址考古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近岸或者岛礁的浅水海域考古,潜水员主要借助水肺潜水技术装备进行考古研究。而深海考古,由于水深远远超过了人体所能够承受的压力,必须借助潜水器才能到达沉船遗址区。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自2017年底交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后,主要承担4500米海域范围内的科学考察任务,比如地质构造勘察、水下考古、应急救援等工作。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记者了解,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如长基线定位系统提高了定位导航和位置标注的精度;使用潜载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对沉船遗址进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完成了沉船遗址分布区域的全景摄影拼接和三维激光扫描;使用潜载抽泥、吹泥装置对计划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区域进行了抽泥、吹泥作业;使用潜水器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积物、底层海水、海洋生物等样品;采用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结合作业的形式,探索深海考古调查的路径和模式。

  “2024年6月1日,我下潜执行SY686潜次,在这个潜次中,我们可使用的探测设备包括了测深侧扫、多波束、浅剖、磁力仪、激光扫描设备和摄影测绘的高清相机。而仅仅在一年前的6月1日,我们执行SY566潜次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的时候,当时可选的探测设备仅有一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传绪说。

  他表示,在过去一年中,解决了高精度定位导航、大范围深海摄影测绘等技术难题,同时进行国产自研多波束和浅剖设备的研发与集成应用。“得益于国家在深海技术装备领域的长期布局和积累,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深海考古这一新命题之前,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历时一年,摸索出了一套深海考古的技术装备体系和流程规范。”

  延伸阅读

  关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后续的考古、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一是持续做好考古研究。在全面总结3个阶段调查成果基础上,抓紧编制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工作计划,开展重点发掘,最大限度获取沉船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开展南海重点海域及远洋航线深海考古调查,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开展近海、深远海水下文物调查,进一步摸清水下文物家底。强化研究导向和课题意识,深入开展深海考古重大课题研究和深海考古专用技术装备研发。

  二是加强沉船遗址保护,按照原址保护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水下文物保护规划,明确具体保护措施。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保护机制,加强沉船及周边海域水面、水下监测。

  三是深化研究阐释与展示利用。加快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及时向社会公布阶段性考古成果。聚焦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持续开展航路、造船史等课题研究,为水下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提供学术支撑。依托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筹)等推出深海考古专题展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上万件文物在时光里“重生”

下一篇葡萄牙国立古代艺术博物馆里的瓷器展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